专业实力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业实力 > 新闻报道
【意津新闻报道】手机渐成“带娃神器”, 这种方式可取吗?

意津心理首席专家、湖北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贾如棋教授,2022年11月7日中午12:00接受《帮女郎在行动》栏目紧急专访:一名7岁男孩,在家上网课期间,用妈妈手机玩游戏,使用支付宝花呗充值购买游戏道具,消费3万元,妈妈花呗被刷爆无法再进行付款后,家长才发现,引起了轩然大波,采访报道于2022年11月13日播出后也引起广泛讨论。


点击下方图片观看完整报道:

 2022-11-16 手机渐成“带娃神器”  这种方式可取吗?(美团打码版).jpg


意津心理首席专家贾如棋教授对话帮女郎记者

 

帮女郎:您如何看待这个新闻事件?

 

贾如棋教授:“钱”其实是成人和家长的概念,7岁甚至三、四年级的孩子对于金钱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概念,问题本质在于孩子本身玩游戏没有节制和界限,且在某种程度上是“偷钱”的行为,虽然花呗支付的是虚拟货币,这2个行为都应该得到教育与节制。

 


帮女郎:我们怎样防止孩子玩游戏?

 

贾如棋教授:尽量让小孩子远离电子产品,但一些家长本身也会存在刷视频、玩电子游戏2-3个小时的现象,这时再去训斥孩子不要玩游戏,就打破了家长以身作则的规则。

所以家长首先要做到身体力行;其次,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远离游戏、远离电子产品,短视频或游戏本质一样,都是某种意义上的“精神毒品”。

 


帮女郎:用什么方式减少孩子玩游戏的时间?

 

贾如棋教授:尽量让孩子参与线下的游戏,比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游戏,象棋、围棋等,但是这所有的游戏,其实都是我们内在对外在的一个客体,我们都要有所节制,不做节制就会出现“痴迷”的行为。无论是游戏本身还是其它的健康的活动,如打球、运动等,我们都要有所节制,哪怕是读书这样好的行为,也要有时间上的节制。

 


帮女郎:孩子沉迷于游戏,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?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吗?


贾如棋教授:如果一个孩子非常沉迷于一个游戏,那可能他的内在自体存在一些缺损或不稳定,他没有一个能让外界承载自己的客体,对别的东西都丧失了兴趣:比如从学习中获取的乐趣,跟他人线下玩耍的乐趣,跟家长良好互动的乐趣,再比如聊天、下象棋或探讨一些东西的乐趣。

 


帮女郎:那家长可以怎样做去帮助孩子呢,能否给家长一些建议?


贾如棋教授:大方向上尽量让孩子从小远离电子产品,远离”精神毒品”,如果无法避免电子产品,那就退而求其次,远离电子游戏,家长自己也尽可能要做到这一点,以身作则。

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孩子游戏之外的其它兴趣,比如养成运动的习惯、良好的读书习惯、和他人交流的习惯、参与更多线下的活动。

 


帮女郎: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沉迷游戏了,家长该怎么引导?

 

贾如棋教授:如果孩子已经开始玩游戏,家长需要跟孩子沟通、探讨,让他跟现实中的朋友去相处,帮助孩子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难,比如丧失学习兴趣的困难,比如封在家里,没有人一起玩耍等,而不是直接怪罪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本身。一般而言,孩子过度沉迷游戏的家庭,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可能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,家长对孩子动不动语言责骂,孩子就可能逃避到游戏世界中。这个时候训斥是无效的,它很可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更加不行,游戏的特点就是让人在游戏中获得现实中无法掌控的控制感,在现实中感受到很多挫败感、无法掌控的感觉,这是让很多孩子痴迷游戏的重要原因。需要跟孩子沟通,找到根本问题,是丧失学习兴趣还是别的什么原因。再跟孩子制定计划,昨天玩10个小时,今天减退2小时,玩8个小时,持续3天都还可以,就再减少玩游戏的时间,玩6个小时、4个小时,一步步来。切记不要做一刀切的事情(一下子禁止玩手机),也不要训斥打骂,因为这可能会造成一个后果,当他下一次逮到机会玩游戏时,会更加猛烈,可能原先只玩几个小时,现在变成一次玩通宵。

 

短短20分钟的采访,贾如棋教授却凭借他20多年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,给了家长们专业的建议,栏目组记者们也表示从中受益颇多。看起来只是玩游戏这样一件小事,背后却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或家庭根本问题之一的呈现,不仅是解决玩游戏本身,更重要的是找到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与掌控感!




联系我们

 

意津心理武汉总部

意津24小时咨询热线:400-1999 188

武汉总部咨询热线:027-8588 3199

意津EAP服务热线:027-8588 0900

武汉总部地址: 武汉市江汉区菱角湖万达A2座写字楼2101室

 

意津心理孝感分部

孝感分部专用热线:199 4767 2990

孝感分中心地址:孝南区亚飞广场4单元1303室